申花蓝衣天使行动:儿童医院病房里的特殊赛程

上周三下午,虹口足球场的热闹似乎提前转移到了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病房的走廊里。熟悉的蓝色身影一出现,原本安静的楼道瞬间涌起一阵压抑不住的兴奋低语。这不是训练日,也不是比赛日,这是申花俱乐部公益赛程中一场分量极重的安排——儿童医院慰问探访。队长吴曦、门将马镇,还有几个年轻梯队的小伙子,带着俱乐部精心准备的礼物和一颗颗放柔软的心,走进了这片需要更多阳光的地方。

准备:球场之外的战术板

别以为这种公益慰问就是走个过场拍拍照。俱乐部负责社区项目的老李提前两周就忙开了。和医院社工部的张主任开了三次协调会,反复确认探访流程、患儿身体状况、消毒隔离要求,甚至细化到礼物包装材质是否容易引发过敏。足球公益要落到实处,安全永远是第一道防线。

“孩子们免疫力普遍低,普通玩具可能都是隐患。”张主任强调。于是,申花准备的礼物清单最后定下来:俱乐部定制的小号训练服(全新,已消毒)、特制软质足球模型、印有申花队徽的画册和彩笔。连球员要签名的足球,都提前在医院指定的消毒室做了处理。这份细致,是赛场外的另一种专业态度

现场:病房里的“进球时刻”

下午三点,活动准时开始。没有大张旗鼓的仪式,球员们分成几个小组,在医护人员引导下进入不同的病房和活动区。吴曦和两个小球员去的是长期住院孩子的病房。看到偶像突然出现在床边,十岁的小军(化名)眼睛一下子亮了,苍白的脸上泛起红晕。

“小军说他最喜欢看我中场抢断。”吴曦笑着坐在床边,没穿外套,露出里面的申花训练服。“我告诉他,你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防守’,把那些不好的细胞都挡在外面,就像我在场上一样,守住了就是胜利。”他拿出那个特制的软足球,轻轻放在小军手里,“等你‘比赛’赢了出院,我带你去基地练真的!”没有说教,只有共情与鼓励,足球成了传递勇气的媒介

另一边,在阳光活动室,马镇和梯队球员小王成了孩子王。几个能下床活动的孩子围坐一圈,听马镇讲守门的故事。“扑点球的时候怕不怕?”“怕啊!但怕也得站那儿,门将跑了谁守门?”孩子们咯咯直笑。小王则拿出看家本领,教孩子们用彩笔在画册上画申花队徽,简单的线条互动,让孩子们暂时忘记了针头和药水

互动:足球带来的短暂“绿茵场”

活动的高潮在特别布置的康复活动区。地上铺着软垫,一个缩小版的、用海绵包裹的“球门”立着。在医生确认安全后,一场超小型的“病房足球赛”开始了。孩子们轮流担任“前锋”,由球员轻轻喂球,尝试把球推进小门。每进一个球,无论动作多么笨拙,都换来全场的欢呼和掌声。

“那感觉,比在虹口扑出单刀还满足。”马镇后来回忆说,有个瘦弱的小女孩,在大家的鼓励下,非常认真地助跑(其实只是小步挪动),用尽力气推出球。球慢慢滚过门线那一刻,她脸上绽放的笑容,“比任何奖杯都耀眼”。这种纯粹的快乐,瞬间点燃了整个空间

背后:蓝血人的责任与温度

场慰问活动,表面看是俱乐部履行社会责任的常规动作。但深入进去,你会发现申花公益团队在项目设计上的用心。“蓝丝带”关爱计划是他们针对大病儿童设立的长期项目,这次医院探访只是其中一环。俱乐部承诺,后续会为部分康复期孩子提供主场观赛的“梦想席位”,并组织球员定期录制加油视频发给医院播放。

公益不是一次性的施与,是建立连接,是持续的关注。”俱乐部负责人在活动后简短交流时提到,“足球的力量,不止在胜负,更在于它能传递希望和坚持的精神。这些孩子在经历人生最艰难的比赛,我们能做的,就是成为他们的场边队友,喊一声‘加油’。”

回响:比进球更重要的收获

离开医院时,一个小男孩拉着梯队球员小张的衣角,小声问:“哥哥,下次你们赢了球,能来告诉我吗?”小张用力点头,和他拉了钩。球员们的心情都有些复杂,沉默了好一会儿。

“平时训练比赛,总觉得压力很大,输个球天都要塌了似的。”一位年轻球员在回程大巴上感慨,“今天看到那些孩子,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战斗。我们踢球,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份逃离病痛的念想。以后在场上,我觉得自己多跑一步都更有劲了。”这种双向的治愈,或许是公益赛程最珍贵的意义。

市儿童医院的张主任最后说:“感谢申花俱乐部带来的不仅仅是礼物和欢笑。球员们的到来,让孩子们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这种精神上的支持,对治疗康复同样重要。足球明星的榜样力量,有时比药物更能点燃他们内心的斗志。”这场没有观众呐喊的“赛程”,在病房里刻下了比比分更深刻的印记。申花的蓝色,在这个下午,成了许多孩子眼中希望的色彩。

相关标签

相关资讯
更多